8月14日,微博大V“微博搞笑排行榜”发起“哪个瞬间,手机会给你带来不安全”调查活动,参与网友众多,15日,360手机依据官方大数据,分析发布了调查数据分析报告。在该报告中,我们可清晰看到,目前困惑手机用户的最不安全的瞬间是什么,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安全需求。
从调查报告来看,最容易让用户感到不安全的瞬间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产品本身,二是基于对隐私、财产等的考虑。
调查报告显示,有40%的用户认为手机电量不足很恐怖,18%的用户认为存储空间不足不安全。
那么,手机电量和已用存储容量达到多少,才会让人感到不安?
55%的人认为电量低于20%会让自己感到不安,25%认为是低于50%,而在已用存储方面,已用空间超过80%和70%即会感到不安的用户占比分别为45%和43%。
这两组数据给出一个事实,在当前的手机用户中,有近一半的用户非常看重手机的续航性,对大容量电池机型有强烈的渴求,而在存储方面,不少用户希望能在保证基本性能的同时,加大存储内存容量。
此外,在面对隐私泄露、财产受到侵害这一恒久话题,21%的用户认为,手机在男/女朋友手里很可怕,12%的人讨厌翻看手机时周围有人偷看,9%的人担心密码被人猜出。
第一组数据很有趣,因为它有力地反映出,在通讯、交通异常发达的今天,传统的情感专一性正在受到挑战,不少用户在拥有一个男/女友的同时,更喜欢在花丛中畅游而不希望对方发现。
手机里什么内容最怕人看到?
45%的用户表示怕被别人看到的内容是微信聊天记录,26%认为是手机相册,14%认为是支付密码,此外还有8%和7%的用户,觉得工作文件和手机备忘录等其他内容最不希望被人看到。
而在另一项“手机里什么内容泄露了最没安全感”中,上述数据得到进一步确认和强化,在该调查中,担心微信聊天记录、照片视频和支付密码泄露的用户分别达到了61%、29%和10%。
怕被谁看到?
63%的人担心被男/女友看到,另有19%、17%和7%最害怕被父母、老板和朋友看到。
上述数据,再次验证了我们上面所说的“传统的情感专一性正在受到挑战”的论断是多么正确,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在全新数字时代,一种浮躁的泛恋爱意识形态正在快速形成。
这种形态,除了可在上面不时出现的“最怕微信聊天记录泄露”、“最怕男/女朋友看到”等语句中委婉的看出外,在近日360发布的《“隐形恋爱关系”数据报告》中,更能直接看出。
该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人中,有63%的单身青年有1个以上性伴侣,而在月薪2万以上的受访者中,超过21%的人与伴侣的关系是仅仅是感情炮。
其实,让我们感到手机不安全的瞬间还有很多
实际上,除了上述项目外,现实生活中让我们感手机不安全的瞬间还有很多。
例如在此次调查中,有65%的用户明确表示乘飞机时会让自己感到不安全,另有21%和9%的用户则表示在地下室、考场中即使携带手机,也会让自己觉得压力很大。
上述用户的忧虑,或源于飞机上不能用手机、地下室信号不好,该安静时手机却震天动地地响起来等客观因素。
安全,只缘于一次相识
不安全的瞬间千差万别,不安全的感觉千篇一律。无论是“情感多元”导致“男女大战”也好,还是财产被盗导致撕心裂肺也好,痛苦的根源只缘于一个个漫不经心的漏洞。而要填上这些漏洞,除了自己平日要注意防范外,选择一款安全性高的手机非常必要。
8月21日,360手机N7 Pro就要发布,据目前网络传闻,在这款手机中,除了360手机特有的长续航、大内存存储等特性将被继承外,一个功能更强大,防护性更强的“U盾”功能也将出现,至于该功能有如何强大,能否确保“男女大战”、“撕心裂肺”、“电量和存储容量时常告急”等悲剧不再重演,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英特尔第三季度财报超华尔街预期,净收入达41亿美元。公司通过裁员等成本削减措施及软银、英伟达和美国政府的大额投资实现复苏。第三季度资产负债表增加200亿美元,营收增长至137亿美元。尽管财务表现强劲,但代工业务的未来发展策略仍不明朗,该业务一直表现不佳且面临政府投资条件限制。
美国认知科学研究院团队首次成功将进化策略扩展到数十亿参数的大语言模型微调,在多项测试中全面超越传统强化学习方法。该技术仅需20%的训练样本就能达到同等效果,且表现更稳定,为AI训练开辟了全新路径。
微软发布新版Copilot人工智能助手,支持最多32人同时参与聊天会话的Groups功能,并新增连接器可访问OneDrive、Outlook、Gmail等多项服务。助手记忆功能得到增强,可保存用户信息供未来使用。界面新增名为Mico的AI角色,并提供"真实对话"模式生成更机智回应。医疗研究功能也得到改进,可基于哈佛健康等可靠来源提供答案。同时推出内置于Edge浏览器的Copilot Actions功能,可自动执行退订邮件、预订餐厅等任务。
纽约大学等机构联合开发的ThermalGen系统能够将普通彩色照片智能转换为对应的热成像图片,解决了热成像数据稀缺昂贵的难题。该系统采用创新的流匹配生成模型和风格解耦机制,能适应从卫星到地面的多种拍摄场景,在各类测试中表现优异。研究团队还贡献了三个大规模新数据集,并计划开源全部技术资源,为搜救、建筑检测、自动驾驶等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