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京东线上平台多年的经营,今年的“618”呈现出巨大的虹吸效应,已经成为上半年最重要的销售节点。一进入6月,智能手机市场就变得剑拔弩张。拿下618这场硬仗对于厂商们意义重大。然而今年618战局胜负已判,并没有大家想象的焦灼,荣耀手机全面领跑京东、天猫和苏宁易购等三大电商平台连获40冠。
其中荣耀20系列表现极为突出,荣耀20发布仅在14天内销量突破百万;而荣耀20 PRO今日仅3秒销售额便突破1亿元大关,在三大电商平台更是完成了1小时6冠的壮举,让我们见识了一把“荣耀速度”。此举成功打破荣耀数字系列之前保持的成绩,创造了新的销售神话,并且势头持续不减,成为今年手机圈最亮眼的爆款单品。
618期间,荣耀20 和荣耀20 PRO组成“王炸”成功助力荣耀品牌取得完胜战绩。然而有个问题我们需要思考,荣耀20系列的成功原因究竟是什么?有人说是因为极具竞争力的产品实力,还有人说是缘于升级后的品牌蓄势。
从用户的评价中,我们似乎得到了一些结论。
作为肩负荣耀二级火箭战略下首款极具竞争力产品,荣耀20系列在“极具竞争力”这句话上展现了更多可能。很多下单购买的用户表示荣耀20系列的拍照、性能、外观等体验都极为优秀,是一款比较靠谱的产品,“靠谱”一词足见用户对荣耀20系列产品力的放心和对荣耀品牌的信赖。
在荣耀20系列身上,最大的闪光点莫过于覆盖全场景的拍照体验,其中荣耀20 PRO首次送检相机评测权威机构DxOMark,便取得全球第二高分111分这一好成绩。荣耀20 PRO采用的1/2英寸大底索尼IMX586感光元件、f/1.4业界最大夜景光圈、高达204800的ISO感光度以及双OIS四轴光学防抖等前沿科技,使其拥有极强的夜拍性能,更大的进光量以及极佳的解析力,使其保证了画面在极度黑暗中也能照亮细节,令夜景拍照更加明锐清晰,被称为“荣耀夜视仪”。而其在光学长焦镜头以及0.6×-30×超级变焦技术,更是让其获得了“荣耀望远镜”的美誉。
此外,近些年来一直和年轻人打成一片、极具个性和态度的荣耀品牌也为荣耀20系列产品提供了强有力的背书。根据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发布的《95后手机使用心理与行为白皮书》中,荣耀手机成为了目前95后首选的国产手机品牌。有不少用户是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在用荣耀手机,购买荣耀20系列也是对荣耀既往产品和服务表示满意,由此才加入了荣耀20 PRO的抢购大军中。
荣耀品牌用年轻化思维来指导荣耀产品的定位和技术,荣耀产品用硬核的技术博得的好口碑和忠诚度来反哺荣耀品牌,二者相互发力才能获得更长足的发展。
举个例子,就拿荣耀20系列五大全球领先自研技术中的方舟编译器来讲,通过核心技术一举解决了安卓系统应用操作比苹果iOS系统体验慢的现状,让荣耀20系列的系统和应用操作流畅度足以匹敌苹果,甚至部分体验已经超越苹果,是一项核武级技术;再以Link Turbo来讲,在相同网络环境下,4G+WIFI网络双路加速,下载速度更快、网络更稳定、延迟更低,这让年轻人更畅快的用手机追剧观影玩手游,率先体验到“准5G”速度。在上面整个体验过程的闭环中,荣耀20 PRO技术为荣耀品牌吸引来了年轻潮玩用户,而荣耀品牌为荣耀20 PRO强化了通信及系统领域的TOP级标签。
此次年中618,荣耀凭借荣耀20系列全能的产品力表现和广泛的用户认可,勇夺8冠,佳绩的背后是技术的沉淀和创新。这一点在之前荣耀总裁赵明的媒体专访中得到了验证:“今年是疾风知劲草的一年,会把大家的底牌和变化的最终能力全部逼出来。荣耀最大的底牌就是持续创新的产品力和充满活力的年轻化品牌”,这也是荣耀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持续增长并屡屡创造销售神话的关键因素。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Google 推出最新的 Gemini 2.5 Pro (实验版) AI 模型,并以罕见的速度向免费用户开放。该模型支持模拟推理,提高了准确性,并在 LMSYS 聊天机器人竞技场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免费用户可在网页上试用,但有使用限制,无法上传文件,且有未明确的token和使用次数限制。
Gartner 预测,大语言模型 (LLM) 提供商市场即将进入"灭绝"阶段。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巨额资本投入成为主要挑战。预计到 2025 年,全球生成式 AI 支出将达到 6440 亿美元,较 2024 年增长 76%。专家认为,LLM 市场将经历类似云计算市场的整合,最终可能只剩少数几家主导者。
苹果公司推出新一代 AI 智能服务 Apple Intelligence,包括优先通知等多项功能。该服务现已覆盖欧盟用户和 Vision Pro 设备,并支持多种语言。新功能随 iOS 18.4 等系统更新推出,涵盖通知管理、图像生成和视频创作等方面,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OpenAI计划今年晚些时候向开发者社区发布一个"开放权重"模型,这是该公司自2019年以来的首次尝试。新模型将具备推理能力,类似于现有的o3-mini模型。这一战略转变旨在应对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同时为开发者提供更多定制和使用灵活性。虽然不完全开源,但这种方式可能有助于OpenAI在保持技术领先的同时,满足市场对更开放AI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