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作者:Mobile01 来源:CBSi中国·ZOL 2010年7月10日
关键字: 网络
前言
iPhone 4在6/24早上七点正式于美国公开贩售。尽管之前有掉机事件、跳楼事件,一直到后来6/15当天的网路疯狂预购,大家期盼已久的iPhone4总算来了!
Mobile01上面有许多开箱文、讨论文、比较文、炫耀文、教学文、甚直也有实况转播文。这些文章真的不错,身为一个苹果迷,在此谢过这些朋友。各位的确把握住Mobile01的传统,那就是“分享、劝拜”。小弟从各位的文章里面,获益匪浅。
在网路发达的世界里,有另一群人,在这我们称作“潜水人”。他们通常来Mobile01看看文章、打发时间。苹果在台湾的市场不大(不过越来越好),相关的专业网站也不多,我相信Mobile01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在这个情况下,在苹果版发表过文章的各位大大,有没有想过可能带给这些“潜水人”什么样的讯息呢?
在很多时候,各位大大的回覆都是正面的,可以解答许多问题,从不同的观点里,了解不同的看法,真的很不错。对于少数一些充满“不理性的言语”的回覆,各位苹果前辈笑笑就算了,莫在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偏好、经验、角度,当然就造成在同样的事情上,有不同的结论。这样不对吗?这样不好吗?答案在各位心中。
苹果iPhone迷
好的产品,大家买回去当然会开心。但是不适合的产品,推荐出去了,只会失去一个新的苹果迷,何苦呢?
iPhone是一支多功能的手机,从iPhone 2G, iPhone 3G, iPhone 3GS,到现在的iPhone 4,的确Apple让iPhone成长许多,功能的强化、创新以及许多app带来的便利,是不是很棒?当然是。但是各位也别忘了,iPhone始终是人创造出来的,从设计到制造,许多环节都需要人的参与,你难道认为它会是“完美”的吗?
HTC有没有好的产品,有。android有没有提供好的服务,有。但是拿HTC与iPhone比较,或是拿Android与iOS 4比较的意义有多大?我始终相信iPhone需要挑战的始终是它自己。
各位“潜水人”,如果是新的苹果迷或是想成为苹果的一员,小弟由衷的希望你们能多花点时间,收集多一点的资讯,然后选择最适合你的产品,支持Apple的产品固然不错,但是难道期待Apple接下来的新产品就不能是Apple的一员吗?“好的产品,不一定就是适合你的产品”。
最后,因为iPhone 4的上市,也有许多人想趁势转一笔,把价钱不合里的往上抬。在此我想说一句“小乖(隔壁邻居那只狗),你比许多人可爱。”也呼吁想追新鲜的买家,多比较一下,一定可以找到合理价钱的卖家。
身为一个死忠苹果迷,当然要去排队过过瘾啰!6/23晚上,Woz也出现在这跟大家一起排队,等待iPhone 4。
送汉堡的善心人,谢啦~
简单开箱
简单的开箱,包含耳机、USB传输线、USB充电器
Apple在产品的包装上,也有改进,iPhone 4的包装盒,明显小了许多。从左到右分别是iPhone4、iPhone 3G、iPhone2G(小弟跳过iPhone 3GS没有购入)
正面
侧面
上面
最有趣的是里面。iPhone 4上盖的里面,材质不是沿用海绵,而是摸起来好像是厚纸板的东西。
另外iPhone 4也少了iPhone 3G内附的小工具,下图是iPhone 3G
天啊!不会只有我的没有小工具吧?我的真的没有阿!
以下是我这几天使用的感想,与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点:手握感
这点可能很多人都不再乎,但是对于习惯常常把手机握在手里的我,就不一样。iPhone 3G与iPhone 3GS二者的外观设计变动不大,背后的圆弧设计会让我有“怕滑掉”的感觉,所以我有买一个橡胶的套子,一方面保护,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手里的实在感。iPhone 4不同,它的设计是对称的方形,也就是说多出了许多“角”可以接触,空机拿起来也不用担心掉落。
另外,外壳的材质也有很大变动,iPhone3G的背板是塑胶,表面十分平滑。到了iPhone 4之后,是采用强化过的玻璃。两者虽然都是经过特殊处理,但是后着在接触上有很大的不同,我举个例子:家里洗过干净的碗盘,虽然干净平滑,但是你握住的时候是不是一点都不担心它掉落。就是这种感觉。
背板设计:左iPhone3G、右iPhone 4
手握iPhone 4
手握iPhone 3G
AnandTech撰写了一篇不错的文章, 关于iPhone 4的讯号问题这里有很详细的测试, 这篇文章着重于技术部份, 所以对于进阶读者可能帮助比较大, 一般读者, 可以参考一下网页内的图示, 里面有讯号的[数值]比较, 十分浅显。因为是英文网站, 所以台湾读者请耐心看, 如果有需要, 我会找时间充当一下简单的翻译给各位。
这是文章里面提到的重点, 各位参考一下:
1. iPhone4的天线设计(设计在金属框上面), 在有bumper的情况下,对于整体讯号增加, 很有帮助(比iPhone 3GS好)
2. 的确iPhone 4对于手握的方式与位置十分敏感. 在同样的手握方式下, iPhone4的讯号递减比iPhone 3GS快
3. 在讯号密集的地方(讯号很强的地方), 比较不容易看到讯号Bar的减少(但是讯号依然有减弱)
这边我用一个简单的数学, 解释一下:
假设在同一个地点上, iPhone 4藉由比较好的天线设计接收到100的讯号, iPhone 3GS只能接收到90的讯号,但是因为手握的位置或是姿势, iPhone 4衰减了20的讯号, 而iPhone 3GS衰减了10的讯号, 所以最后iPhone 4是80, iPhone3GS也是80。80这个数字, 等于很好的通话品质, 与资料传输, 这个结果是皆大欢喜。对于大部分收讯好的地方, 都适用以上这个公式.
同样的情况,如果加上bumper就不一样了,原本iPhone4讯号100,因为有bumper的加持,只减少10,所以100-10=90,这样就比iPhone 3GS来的好。
希望给各位一点概念, 如果解释的不对, 也请指教。
第二点:30pin Dock Connector、Mic与Speaker
30pin Dock Connector是Apple所有行动产品共用的连接埠,不管是跟电脑同步,或是充电你都要使用它。在多次的插拔之后,连接埠的周围多少会有些磨损。iPhone 4的金属材质希望可以降低磨损。此外Mic与Speaker也加大,相信对收音与免持有所帮助。
上iPhone4、下iPhone 3G(红色箭头就是iPhone3G刮伤的地方)
第三点:执行流畅度
iPhone 4搭配新的A4处理器,在整体的执行速度上有提升,在这里我指的是跟iPhone 3G比较。在各种程式的执行上,十分顺畅,下面是几个程式的执行影片。
第四点:FaceTime
视讯通话的概念由来已久,技术成面的东西在此我们不讨论,此篇文章单纯以一个使用者的角度,分享经验给各位。iPhone4的FaceTime有两个基本限制,第一就是必须通话双方都是使用iPhone 4手机,其二就是必须透过Wifi网路,3G是不行的。此外,Jobs在WWDC 2010提过,FaceTime是“不需要”额外的设定,换句话说就是使用简单。请看以下这段Demo。
关于FaceTime不可避免又如何
总结来说,FaceTime的使用很新奇,第一次视讯通话的感觉真的很爽。影像的品质也不错,前后两个相机都可以交换使用,相信不久的将来,可以玩出更多的花样,当然也期待将来开放在3G/4G网路上的执行。
关于,FaceTime的小小解答:
Step1: 打电话给"Lily's Husband - mobile" (AT&T)
Step2: 接通后,按下"FaceTime"选项 (AT&T)
Step3: 双方连线 (AT&T+Wifi)
Step4: 开始视讯通话 (Wifi only)
之后,你的通讯名单会出现"Lily's Husband - FaceTime"
请看这张图,有出现"Lily's Husband - mobile"与"Lily's Husband - FaceTime"
注意,即使在"飞航模式"下,只要Wifi有连线,我只要按下"Lily's Husband - FaceTime",就可以视讯通话。
如果你在美国,你可以在上班时间打这个电话1-888-FACETIME(188832238463). 测试你的FaceTime功能。
当使用FaceTime时,是可以按下Home键,进入你的桌面。与你通话的人,画面会暂时停格,并在中央出现Paused图示,但是左上角的视窗并不会停格(也就与你通话的人自己还是可以看到自己)。另外,FaceTime的同时,是可以截取画面的,请看下图。
FaceTime通话暂停中(左);通话中截取画面(右)
第五点:The Retina display
iPhone 4的Retina display真的没话说,清晰的解析度配上鲜艳的色彩,绝对让你耳目一新。Retina display可以增加使用的舒适感,当你在观看网页、阅读新闻、欣赏图片都会感受到它的好处。以下几个简单的比较,应该可以让各位了解Retina display的魅力。
左iPhone4、右iPhone 3G(在亮度都是设定为50%的情况)
左iPhone 4、中iPhone3G、右iPad(在亮度都是设定为50%的情况)
网页1: iPhone 4
网页1: iPhone 3G
网页1: iPad
网页2: iPhone 4
网页2: iPhone 3G
网页2: iPad
Photo icon: iPhone 4
Photo icon: iPhone 3GS
Photo icon: iPad
Settings icon: iPhone 4
Settings icon: iPhone 3GS
Settings icon: iPad
有网友提到关于屏幕在白色表现上的问题,下面这张图,应该可以解释了。结果是:iPhone 4是偏黄一些。
左iPhone 3G,右iPhone 4
第六点:Bumper
虽然Bumper是iPhone 4的配件,原价是$29,但是我还是推荐各位这个产品。还记得Apple出的iPadcase嘛?简简单单的设计,但是十分有心思。这次的bumper也是如此。
iPhone4的设计前后都是强化玻璃,而周围是金属框架,而bumper所以保护的就是这圈金属框。虽然就是短短一圈,里面的设计也是颇有心思。
从这个角度希望可以让各位知道,bumper的中间部分是塑胶材质,有点想是iPhone 3G背面的内种材质,表面当然也是平滑的设计。此外塑胶的两边就是橡皮,就像是之前许多iPhone3G的case一样,表面有防滑的功能。这样的设计当你平放iPhone 4时,不会滑动。握起来的触感,也很扎实。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注意到,如果中间的材质都是塑胶,那要如何将bumper穿上呢!Bumper的设计十分独到,它在Mic in的地方做了一个小手脚,使得整个bumper可以伸缩,这样就可以将它穿在心爱的iPhone 4身上。
缩
伸
一连串的"套"图
接下来是一连串的图,比较一下iPhone 4的四周以及正反面
iPhone4: 左边
iPhone 4: 上边
iPhone4: 右边
iPhone 4: 下边
iPhone 4: 正面
iPhone 4: 后面
Bumper是个好东西,虽然属于周边产品,但是它确实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除了增加iPhone 4的实用性之外,却不会减少美感。使用bumper这几天有一个小心得,与大家分享一下。iPhone4的音量键与以往不同,有两个按键,+与 -。但是请注意看下图,bumper在外观上当然是配合iPhone4,是属于两键设计,但是内部却不是。这有什么差别呢?之前我提过,我大部分时间是手握使用,尤其是听歌与通话的时候。Bumper内部的设计“很容易”在我讲电话的时候,误按 - 键。我刚开始使用iPhone 4时,常常以为我的手机坏掉,因为声音没了,后来才注意到是因为手握的位置,容易误按。
Bumper音量键(外)
Bumper音量键(内)
第七点:Gyroscope
iPhone从第一代的iPhone2G开始到之前iPhone 3GS都有内建accelerometer,它的主要功能类似Wii手把的感应装置,可以对使用者的动作,做出反应。在iPhone 3GS上面更是加上电子式的指北针,增加了许多程式的应用性,诸如Google Map,或是Yelp上的Monocle功能。iPhone是手持装置,所以当屏幕画面可以跟着你一边动一边转,真的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那iPhone 4呢?在WWDC 2010上,Jobs展示了一个新设计:Gyroscope。这个设计可以“更”精确的反应使用者的一举一动,还记得Jobs在Demo中的小游戏Jenga Game嘛。开启Gyroscope之后,的确增加了灵敏度。先撇开技术部分不谈(这篇文章着重于心得,而不是技术部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google里,找到许多有用的资料),iPhone 3GS就像是Wii remote,而iPhone 4里面使用的Gyroscope,就像是替iPhone加上了Wii motion plus。可以预见,将会有许多的app开始支持这个新功能,让使用者对iPhone 4有更好的体验。
在这里提醒一下各位,Gyroscope的功能必须要有软体支持才会有用,不是支持accelerometer的软体就一定支持Gyroscope。软体设计师必须放入这个功能,才能启动Gyroscope。
以下是一个支持Gyroscope功能的小游戏:GunRange
GunRange
[G-Scope]开启,就是启动accelerometer+Gyroscope(不能单独开启)。关闭就是两者都关闭,你必须用手移动屏幕。
游戏画面 1
游戏画面 2
另外是游戏的进行影片,希望各位可以透过这个影片了解到Gyroscope的“灵敏度”真的很好。你一定会期待其他游戏也能放入这个新功能。
iPhone 4是个好手机,我不怀疑。诚如我之前说的,人设计的东西,并不会是完美的。这几天确实是遇到使用上的问题,在此跟各位分享,也希望有使用iPhone4的各位同好,帮我测试一下。我会写下我遇到的详细情况与步骤,供各位参考。(在此我尽量避免使用“缺点”“bug”等字眼)
疑问:奇怪的画面
step1: 使用“耳机”通话
step2: 按[Home]键一下,回到桌面
step3: 按[on/off]键一下,关掉屏幕
step4: 用“耳机”的remote断话
step5: 按[on/off]键一下,开启屏幕
step6: 进入桌面
step7: 此时出现以下画面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